【第一參賽人/留學人員】郝蘇
【留學國家】美國
【技術領域】新能源與節能環保
【參賽屆次】第6屆
【所獲獎項】入圍
【項目簡介】
知識產權為基礎的核心技術:(1)新型復合材料:美國專利US9,222,260B1;PCT/IB2019/000224等;(2)抗震抗沖擊裝配式建筑智能連接:中國發明專利ZL201280059205.6,PCT/US2018/013205等。要解決的問題:橋梁房屋結構的工業化裝配是這一傳統領域技術現代化的一個特征,實現了“快”;為此還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是:“強”。工廠流水制造后現場“快”裝易;如何讓拼裝的結構“強”仍是這一領域的技術挑戰。本項目給出一類解決方案和有關技術。橋梁房屋結構的“強”有三方面要求:(1)可以承受特殊工況,包括小震無恙,大震不倒;能夠承受嚴重超載、颶風、爆炸等強外載沖擊;(2)可以長期運行不需特殊管養;(3)可以在合理預算下完成施工和營運同時保證當地人民生活方便和經濟發展,促進人流物流循環。我國屬地震高發頻發地域,汶川、魯甸地震造成的損失記憶猶新。據不完全統計,至少10%橋梁和房屋建筑在地震帶上或周邊影響區域中。目前全國現有80萬座公路橋梁,同時40%長度的高鐵和城際輕軌架設在軌道橋梁上。為促進經濟發展,未來20年里公路和軌道交通等基礎設施仍將是國民經濟的一個重點。為此,保證在服役和新建橋梁及房屋建筑可以抵抗未來可能發生的地震,是關系到地方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必要。在另一方面,城鄉現代化的一個常見弊病是交通擁堵,新建路橋和維護是造成交通堵塞的一個重要原因。由此而來的技術挑戰是如何實現快與強。為此一個反例是2018年美國某公司設計的佛羅里達州大學跨高速公路人行橋:18小時內完成建橋,6天后垮塌。本項目開發解決上述問題的專利技術和配套系列產品。出發點:(1)地震等特殊超強載荷下現代裝配式房屋橋梁建筑的最薄弱環節是預制結構件的連接點;(2)長期運行條件下橋梁等結構的最薄弱環節仍是結構件連接點和直接承受沖擊載荷的部件,例如,橋面。因此,本項目的最終產品包括可以快速組裝結構件的抗震抗沖擊連接裝置和保護橋梁面的抗沖擊復合材料。基于結構復合材料,仿生學,和結構動力學多學科相交領域技術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理念,本項目包含了有關人員過去長期的獲獎理論研究成果和工程應用實例。本項目的部分技術在美國得到國家工程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 Engineering)下交通研究委員會(TRB)的資助,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環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PEER)完成產品中試。目前在同我國公路科學研究院合作專利技術本土化開發,在河北減隔震中心完成了中試,正準備在國家地震局地震力學研究所試驗中心完成以汶川地震實況為條件的整橋模型試驗。"
【展開】
【收起】